清华百年校庆观礼的怀想和反思

    |     2011年11月20日   |   研究成果   |     评论已关闭   |    2700

清华百年校庆观礼的怀想和反思

崔维成
1986届工程力学系本科毕业生,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214082

期盼已久的清华百年校庆已然落下帷幕,但参加校庆典礼后的心绪和思考还在继续,现着些许笔墨,以为怀想。

1 感恩
百年的清华共培养了17万的学子,报名返校参加校庆活动的校友有五万多人,但能够参加24日晚上庆祝活动的人只能有12000多人,去人民大会堂参加清华百年校庆大会的只有8000多人,能够与中央领导同志合影的只有900多人。我幸蒙航空航天学院领导的关爱,这三场活动都有机会参加了,而且还作为科技工作者的代表参加了23日晚和24日晚上的大合唱,在23日上午还与航空航天学院的在读研究生进行了座谈。在如此繁忙的校庆活动期间,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毕业生能受到母校母系如此的接待真是万分的荣幸和感激,我定将此次的荣誉和幸福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更加勤奋地为祖国和人民工作,争取以更优异的成绩为母校增光添彩。

2 感想
看到校庆搞得如此的热烈和隆重,在校庆期间就引发了我的一系列思索。

感想之一:这样的校庆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和财力准备?
校庆期间询问有些老师和同学,他们最大的愿望是校庆快点结束,回家痛痛快快地睡个觉。这一段时间,他们实在是累坏了。根据网上的报道,为了筹备好这个校庆,5年前,学校就开始了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后又改为组织委员会,下设11个专项工作组。此外,还成立了发展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3年以前就开始了1000天的倒计时活动。自去年以来,学校就开展了“百年赋”、“我爱清华”、“百年清华、行健不息”、“两岸同心”等活动。而且有些活动还拓展到了国外。去年,学校派代表团访日,举行了“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周”和“早稻田—清华大学日”活动。在美国的造势范围更大,先后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举办了“清华周”,在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等举办了“清华日”,在哈佛大学举办了“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学生论坛”。
今年春节过后,相关人员几乎全身心地投入,邀请领导和知名校友,同时,学校和学院为了分配这些有限的门票也煞费脑筋。这次接待非常的周到,院士及省部级领导均安排了专人对口服务,动用的学生志愿者数千人。因此,这样一次活动占用清华的老师和同学的精力和时间是很多的,设想一下,如果把这些精力和时间让他们安心读书和做研究,说不定能取得一些重大成果呢?

感想之二:邀请到各级领导参加这样的校庆是清华的荣耀,但也牵涉了领导不少精力。
这次清华校庆,中央政治局9个常委中有6人出席,还有很多中央领导如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刘淇、戴秉国、万钢等也出席了人民大会堂的庆祝大会。刘延东国务委员在24日晚上的庆典结束时致辞说,“我今晚没有准备要讲话,刚才顾校长还是要我说几句。。。。这次校庆我来了六次了,其他学校肯定要说我偏心了。。。”。能请到这么多这么高层次的领导当然是清华的荣耀。我曾听说,学校原本希望邀请9位常委全部出席,规格一定要超过北京大学。我就想,中国的大学有那么多,一个学校的校庆就要占用这么多领导的时间,领导怎么忙得过来。当然有人会说,你不用担心,其他学校是不可能请到这么多领导的,这话是不错,但当一个学校的领导有了这个念头以后,他请不到六个,说不定能请到一个,请不到中央的,就请地方的最高领导,如此,则校庆活动势必成为各级官员的一个沉重负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清华这次的校庆活动不能为范。

感想之三:很多从国外和外地专程赶回来参加校庆的校友没有受到应有的接待,心里怎么想?
每次校庆,留在清华工作的同学往往是同班同学相聚的核心,这次校庆,在校的这些同学老师都承担了很多校方安排的接待任务或演出任务,他们根本没有精力接待自己的同学,因而对于那些专程从国外或外地赶回来参加校庆的同学,因为没有了核心,使他们会觉得特别受忽视。这次,我们班回来了8个,就我1个人是属于学院特邀的,我要参加学院安排的一系列活动,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是留校工作的,她要接待她们系里的校友,还要参加晚会中三场节目的演出任务,因此,其他7人就必然会有失落感。与其他学校相比,清华校友之间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这股凝聚力的形成就在于清华历来对校友的平等和尊重。每个毕业的学生只要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踏踏实实地去做,就是一个优秀的校友。有的人因为能力强、机遇好升得快一点或钱挣得多一点并不是本质,校友是否优秀从不具体地与这些东西挂钩。但在这次校庆过程中,把社会上的这种世俗观念也带进来了,可能会有不少人感到不是滋味。

3 再思索
上面写了我在校庆过程中想到的一些事,校庆之后我就这一问题又再作更深入的思考。现在搞校庆似乎是非常正常的,每个学校都搞。我因为担任了无锡地区清华校友会的副会长和交通大学的校友会会长,因此,收到参加校庆的邀请比别人更多一些。每年校庆是学校领导的一项正常的工作,每逢十整数年则搞得更大一点。但搞校庆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否有人认真做过利弊分析。如果做过,对于不同的学校可能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大家又都用同一个模式在搞呢?为什么自己都要拼命展示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呢?我挖空心思想到了下面几条理由,但每一条似乎都不充分。

一是展示成绩,提振信心。一般来说,当学生对学校没有信心的时候,为了提振大家对学校的信心,需要这样展示。现在清华面临的形势恰恰相反,学生要进去已经很难。
二是为了系统的总结历史,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是那样,除了展示成绩以外,更应该总结不足。当前,我国各个领域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反思,只炫耀好的一面,而不愿意听到批评。清华应该与别人不一样,如果能在百年校庆之际,发动全校师生甚至校友一起参加搞一个反思活动,则对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可能很有帮助。国外,还真有一些名校是这么做的。2011年也正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150周年。该学院领导宣布:“自1月7日至6月5日,将举行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持续150天的校庆中,麻省不但要向以往的成就和贡献者致敬,而且将举行严肃的反思活动,思考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另外,日本京都大学在百年校庆的特殊日子里,老师和学生用批判学校、批判校史,来表达对于学校的骄傲与敬意。
用反思来庆祝校庆实际上在清华、北大的校史上也有过。记得13年前北京大学举行百年校庆的时候,就有人提出“北大应当反思”的问题,并进而提出中国大学需要培养健康的反思能力。当时,北大百年校庆规格高大、规模宏大,从整修校园、排演节目到展示成就、组织庆典,无不隆重堂皇,盛况赫赫。目睹此情此景,几位北大教授翻出了1922年的《北京大学日刊》,上面有北大为纪念25周年校庆登出的启事,希望校友对北大现状提出批评意见。25周年校庆那天,《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纪念词,第一篇是总务长蒋梦麟的文章,宣布“今日是本校25年的生日,是我们全体师生反省的日子”。第二篇是教务长胡适的文章《回顾与反思》,直言“三千年的思想、宗教、政治、法制、经济、生活、美术……的无尽资料,还不曾引起我们同人的兴趣与努力!这不是我们的大耻辱吗?”第三篇是李大钊的《感言》,认为“我们自问值得做一个大学第25年纪念的学术上的贡献实在太贫乏了!”几位教授以这种方式提醒北大,一所大学举行百年校庆,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当然是必要的,但“真正铭刻在心的纪念,应是(北大)25周年那样的全校性的(从校方到教授、学生、职工)的”反省”:可以是集体性的,对学校、系科教学的检讨,也可以是个人性的,对身为北大人的自我内心的审视……”这个特别的、善意的提醒,本身也是一种难得的反思。
现在最缺的就是这样一种反思的精神。2005年我曾给上海交通大学的党委书记写了一封信,建议她在迎接110周年校庆之际,在校友中发起一个关于校训是否要修改的讨论,我自己觉得“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作为校训并不恰当,我在信中把交大校训与清华校训作了对比,但只是收到党办客气的回复,谢谢你的建议。至今没有看到上海交大有任何反思的行动,相反,学校总是处于一种非常满足的状态,每年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绩,科研经费不断地翻翻!这样下去是否就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呢?清华是否也是这样呢?对于交大的校训是否适当的问题,2008年在西安参加交通大学校友会总会会议期间,在饭桌上,我把我的想法与西安交大的校长郑南林院士交流时,他告诉我,他利用教育部要各校上报校训的机会悄悄地把西安交大的校训改掉了,他说,如果广泛征求校友意见,可能就改不掉了。这说明,我的看法也不是没有认同的。我当时的考虑,最终是否能改校训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要对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进行辩论。
三是为了向以往的成就和贡献者致敬。如要这样做,也可以用非常简朴的形式,而不需要那么铺张。由于这次所请的各级领导和名人特别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他们身上了,那些真正为学校贡献了一辈子的老师反而没有得到学校的关注和肯定。
当然,也有人说,这次在清华百年校庆上,胡锦涛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讲话,对今后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会有重要的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胡锦涛总书记对当前的中国高等教育有所指示的话,他结合其它会议随时可以讲,或写一篇文章,或作一个批示,甚至给教育部长打一个电话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清华大学专门给他搭这样一个舞台。
第四,通过校庆,可以获得校友更多的捐助。据网上的一份资料,仅仅校庆前一周,清华收到超过亿元的捐赠已经达到8个,其中富士康捐了10亿(分10年,每年1亿),徐增平捐了2亿,合生珠江捐了1亿,香港创律捐了2亿,英才集团的蓝春捐赠1亿,等等等等。3000万以上的捐赠已经超过了30个,1000万以上的捐赠几乎不再对外公布。因此,清华的校领导可以对外宣称,这次校庆活动没有花国家一分钱。但我想,校友看到所捐的经费一大部分用于搞豪华的庆典也不见得非常的高兴。另一方面,如果换成更低调务实的校庆活动,不见得校友的捐款就减少。
因此,以我个人的思索,这样张扬的校庆活动似乎没有获得什么好处。相反,负面的作用可能不少。
首先,就是我上面感想一节中所讲的三个问题: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以及学生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会影响他们的科研、教学和学习。其次,让政府官员花去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他们正常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三,在校友之中无形地划分了等级,让大量校友产生不平等的感觉,会影响校友的凝聚力。也是从网上得知,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制作了一份特刊,特刊封面上印制了清华的知名校友照片,处在顶端的校友几乎是清华培养的政界人物,排名秩序一眼就可以看出把清华校友们分成了三六九等,高低贵贱、等级森严,让人一目了然。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和知名人士进行一个梳理是可以的。毕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把清华走出去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士进行一个汇总,放在清华大学的陈列室中进行展示,让参观的人了解清华过去取得的成就。但是,不能把校友依照政治地位和行政级别来排名。清华大学毕竟不是以培养干部作为目的的。现在这种产生很多高级领导的状况是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现象,可以说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不能作为清华大学追求的目标。千万不要因被人封成“中央第二党校”而沾沾自喜。我们应该为过去六十年里没有能培养出像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的世界级大师而感到惭愧。

其次,这样一搞,必然会引来很多的嫉妒。我上网搜索了一下,批评的意见果然不少。如把校庆说成“两件宝贝:金钱与权力的展示”,“非常地霸气”,“整个校庆活动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格式化的思维窠臼——大造舆论,邀请名人捧场,极尽评功摆好之能事”。更有人形容清华百年校庆“是建政60周年的延伸,是建党90周年的暖场,是权力的盛典,是谗媚的狂欢,更是成功学的大会。”

第三,这次校庆更是对当前奢华铺张比阔现象的一种认同。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建设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上成功解决了权力交替过程中存在的争斗,实现了权力的平稳交接。由于这两个因素,我们现在又处于进入“太平盛世”的初期,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太平盛世,人类最容易犯的一个过错就是骄奢淫逸,唐、宋、元、明、清无不如此。如果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想重蹈覆辙,希望这样的太平盛世能长久,则必须要警惕这种奢华铺张比阔的现象抬头。六十周年国庆,我也有幸作为优秀回国人员的代表参加了天安门国庆观礼活动,回单位后在给同事介绍国庆观礼活动时,我当时就谈了自己如下的感想:
(1)能获邀请是党和人民给我个人的莫大荣誉。
(2)过去60年特别是后30年我国确实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适度庆祝一下也是可以的,以激发大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立奋发图强之志。
(3) 但紧接着应该阻止此铺张浪费之风。如果上行下效,则就会由盛转衰。
(4)低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于这次校庆活动,我也有类似的感想。如果清华真的希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则今后的校庆必须低调简朴地进行。

我也问过一些老师,究竟是谁要搞成这么规格的校庆,老师回答我,说是很多校友的要求。要求校庆必须在人民大会堂开,出席的中央领导一定不能低于北大。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说明一部分校友也已经滋生了奢华铺张比阔的想法,更需要母校的领导和老师的帮助和劝导,清华必须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一言一行都肩负着“以身示范”的作用。

4 倡议
作为清华毕业的一名校友,我希望清华人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高等教育界认真表示,我们这次校庆的方式有欠考虑,希望其他兄弟院校以后把校庆活动搞得更有积极意义。为此,我提出如下的倡议:
(1)校庆活动要低调简朴,主要是为了向作出杰出贡献的校友、学校领导和老师致敬!
(2)用深刻反思作为校庆活动的主题!
反思是一种可贵的觉悟和卓异的品质,对个人而言如此,对一所大学而言也是如此。反思,意味着对自己进行冷静的审视和严肃的批判,甚至要对自己的某些方面进行决然的否定。反思不但需要充分的自信和内敛,更需要有一个鼓励批评和监督、容忍不同意见的宽松活跃的外部环境。目前,缺乏反思精神是我们高等教育系统甚至是全民族的通病,希望以清华、北大为龙头的中国高等教育界能开反思风气之先。
(3)向一流大学迈进需要给老师和学生宽松的环境。当前高等教育界存在如扩招冒进、大学合并瞎指挥、教学评估造假、学术腐败、特聘教授假引进,评名师搞官本位、债台高筑等不少问题,这些都是跨入世界一流大学的障碍,必须要逐步清除。要让在校工作的老师和同学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搞科研和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足不出户,用7年时间终于在1997年证明了困扰世界数学界358年的费马大定理,从而创造了世界学术界的奇迹!这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色。清华大学现在能给教授提供这样的环境吗?
4月8日,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新闻发布会上,学校方面宣布:“清华计划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在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什么是一流大学?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世界上各种有影响力的排名,其标准也并不一致,学者教授也各有自己的认识。我所赞同的所谓一流大学,就是学生和老师的精神都可以得到自由的发挥,教师可以自由地去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对社会、对公共事务的思考。学生则可以在学校里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学到做人的品德。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她会很在乎排名多少吗?越是看淡排名,她才能更令人尊敬,她的排名自然也就不会落后。如果一个学校被排名指标牵着鼻子走,即使短时间内排在前面,也不一定是一个真正的一流大学。
(4)不要把大量的钱财浪费在建设上。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一个严重误区就是突出硬件设施而忽视软件环境,以为现在我们的研究水平落后主要是因为我们缺乏试验手段造成的。梅贻琦校长早就说过:“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而非大楼之谓也”。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办公和实验室条件早就超过国外的著名高校,但由于让老师和学生分心的事情特别多,使他们无法专心致志地搞科研,因此,出不了世界一流的成果。另外,一般教授和学生用不起的让外国人参观的先进实验室是建了不少,老师和学生想大量使用的小型的机理实验室往往又没有,要做实验的经费就更难申请,所以,一些大型的先进实验室的利用率、出成果率非常之低。因此,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只注意硬件(各种硬性指标的统计)的观念,必须重视一流水平大学的质量标准,即内在的文化和精神。如果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内涵,如众多的诺贝尔奖和世界各学科大奖的获得者,没有一批学术大师,没有几个科学学派,培养不出大批的杰出人才,尽管各项硬件指标上去了,但仍然不能称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5)培育和呼唤大学精神。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在清华大学的介绍中说:“学校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现在时髦的用语把它说成“坚持真理”,其实从哲学上来说,坚持真理的提法并不符合科学,因为科学没有终点,科学没有能力证明真理,所有的定理都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假设(称作公理)之上的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相对正确的知识,不能把它封为真理。所谓的科学精神就是我今天是这样认识的就应该这样说,只有在别人用科学的证据说明我错了的时候我再改变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自己的观点听了领导或权威的话后就马上改变。因此,科学的精神就是独立的精神。学校要倡导,校领导要爱护和保护这种精神。
在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史上,的确存在过这样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蕴育出了大批翘楚和大师级的人物。可惜,这种精神现在已经非常淡薄了,迫切需要呼唤和再培育。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Andrew Hamilton)教授访问清华大学时,也提出了“大学精神在于自由辩论”的忠告。

一流的大学精神才能创造出一流的学风。20世纪初,是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国学院拥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四位大师,他们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下,都正值风华正茂。王国维先生在逝世前,曾出版了他的《人间词话》,在谈到治学的精神时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是王国维先生和那时一代学者治学的学风。“独上高楼”是什么意思?就是进入“象牙塔”,像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树立以学术为终身志业”的志向,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从事高深学问之研究。当今,我们的大学做不出传承千百年的学术成就,就是缺少了这种精神。王国维和他提出的这种学风,正是清华大学的精神财富,难道不应该反思和继承吗?

通过这次校庆,我希望无论是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还是全体的清华校友,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离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那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缩小这个差距。这次校庆过程,网上有不少批评意见,我们应该感谢这些人,他们是帮助我们前进的主要推手。这里特别要推荐的是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组织委员会的一封公开信。信中的很多意见和建议我觉得很值得我们思考。我自己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有感而发,花时间写了这篇文章。

尽管通过清华人的努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是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离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永远保持“成绩让别人去说吧!”的清华人心态。如果我们有时间做些宏观思考,就想想我们当前的国家、当今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我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我怎么做才能克服或解决这些问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我们上学时的口号,让它永远成为清华人的一种标志。

附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引用了我所赞同的网上搜索到的部分文章中的观点,没有作为显式的引用,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