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人思想最大的三位思想家之比较

    |     2018年11月19日   |   研究成果   |     评论已关闭   |    4898

作者:崔维成,康伯霖

摘要:从历史上来讲,孔子、释迦牟尼、马克思是影响中国人思想最大的三位伟大思想家,本文通过对三位思想家生平简介及其人生轨迹之比较,略述三人哲学思想之形成、发展及其对人类和后世社会之重大影响,以期对我国当今思想解放有所启迪。
1 引言
从2007到2008,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头脑风暴”,正如大潮如春风,扑面而来[1]。我们可能还记得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在会见中外记者会上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颇有激情的几句话:“有人可能会问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还要进行多久,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将永不停止,一直到中国现代化成功,到那时也还需要解放思想。”

我们体会,他所说永不停止,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只有今天这样的变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更大的变化。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想实现中等乃至发达国家的目标。正如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先生最近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的话说:“重提思想解放,说明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需要解决,但还没有勇气面对的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我们的目标,要突破原来“没有勇气面对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多么的重要。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如何保证“进一步”,如何才能把“进一步”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要打通解放思想之脉,我们需要发问[2]:思想,因何受到了束缚? 思想,怎样才能得以解放?解放思想,源自何处,又终于何方?

解放思想,当然关涉心态。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是否能总是保持开放和敏锐,去观测世界和历史的风云变幻,随时准备出发,冲破旧的自我,拥抱新的未来?解放思想,同样取决于勇气与情怀。突破自我不易。面对失败,要就地崛起、从零开始,需要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胆魄;而面对成功,能够告别过去成就辉煌的经验与惯性,回到原点重新出发,则需要虚怀若谷的心胸和俯首聆听的挚诚。解放思想,归根到底,是认识方法和思维能力的问题,是哲学范畴中,人的理性究竟能否认识宇宙本质的永恒思考。一部跌宕起伏的人类思想史,就是一部描述后人不断推翻前人、新思想不断反思旧认知、永不停止沉思并且永远盼望突破的人类数千年困惑的大书。人的理性,究竟能否洞穿生命和宇宙的本质?对此,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点共识:至少到今天,人的理性远未终结思想的探险历程。

什么是思想解放?怎样才能思想解放呢?梁启超先生曾这样说过[3]:“无论什么人向我说什么道理,我总在穷原竟委想过一番,求得个真知灼见。当运用思想的时候,绝不许有丝毫先入为主的意见束缚自己。经过思想之后,觉得对,我便信从,觉得不对,我便反抗。”他在《思想解放》[3]一文中进一步写道:

“孔子教人择善而从,不经一番择,何由知道他是善?只这个择字,便是思想解放的关目。欧洲现代文化,不论物质方面,精神方面,都从自由批评产生出来:对于社会上有力量的学说,不管出自何人,或今或古,总许人凭自己见地所及,痛下批评。批评岂必尽当,然而必经一番审择,才能有这批评,这便开了自己思想解放之路;因这批评又引起别人的审择,这便开了社会思想解放的路。互相启发,互相纠正,真理自然日明,世运自然日进。倘若拿一个人的思想做金科玉律,范围一世人心,无论那人为今人,为古人,为圣人,无论他的思想如何好,总之是将别人的创造力抹杀,将社会的进步勒令停止了。试问那人若非经过一番思想,如何能创造出金科玉律来?我们既然敬重那人,要学那人,第一件便须学他用思想的方法。他必是摆脱了古代思想和当时思想的束缚,独立自由研究,才能建立一家的学说;不然,这学说也算不得他的了。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学他这一点,倒学他的反面?我国千余年来,学术所以衰落,进步所以停顿,都是为此。”

为了学一下古代先贤是如何的审择当时的社会思想,如何进行思想创新,我们将三位对中国人思想影响最大的思想家的生平放在一起作一比较,他们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孔子的儒学思想几乎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释迦牟尼的佛教学说自从东汉年间传入中国,随后与中国的儒道文化融合,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也非常大。从“五四运动”开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我们依靠它取得了很多胜利。

当前我们又进入了一个“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我们认为,时至今日,孔子和释迦牟尼的思想仍在深刻地影响着相当多的中国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时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为了解三位伟大思想家对国人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生平的方式来考察三位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发展情况,期望通过这一比较,对我们解放思想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2 三位思想家之生平简介

年谱是比较真实反映一个人成长发展经历的资料,孔子和马克思的年谱比较容易找到,可见[4]和[5],对于马克思的生平,我们还参考了《马克思传》[6]。但释迦牟尼的年谱没有,传记有很多不同版本,本文基于孙文圣著《释迦牟尼》[7]整理了一份年谱,见附录1。根据他们的年谱和传记[4-7],现将三位思想家的简要生平介绍如下。

2.1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享年73岁。孔子先祖为宋国贵族,宋、鲁毗邻,孔子五世祖木金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由宋避祸奔鲁。

孔子父亲名纥,字叔梁,人称“叔梁纥”。他终身未做过大官,只是一个小小的陬邑大夫(一说邑宰)。他娶施氏为妻,生九女,无子。后娶妾,得一子,名伯尼,又名孟皮。可惜孟皮是个有足病的跛子。叔梁纥对跛子儿子不满意,希望有个像样的儿子来继承自己的产业。因于66岁上求婚于颜氏,娶年仅20的颜家小女颜征在为妻。婚后不久,颜氏竟怀孕了。据说,颜氏怀孕后,夫妇因盼子心切,按当时迷信习惯,去曲阜城东南尼山“祈祷山神”。事毕,乃到附近一山洞中休息,不料颜氏竟在山洞中分娩,产下一子,即为孔子。孔子所以名丘字仲尼,大概就是因为祷于尼丘而生的缘故。

孔子三岁丧父。颜氏遂携子迁居于曲阜城内的阙里。孔子幼年是在贫贱中长大的。他自己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史记》本传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按:古代礼器。),设礼容。”这除了社会耳濡目染的影响外,与颜氏的家庭教育也是分不开的。颜氏希望儿子能知礼,以为将来回到贵族行列作准备。由于孔子自幼受到严格的母教,因而“十五有志于学”。

大约孔子十六七岁时,颜氏去世。从此,孔子全靠自己独立谋生。他19娶妻亓官氏,一年后而生伯鱼。鱼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以示祝贺,因以鲤为名,而字伯鱼。

孔子一生以搞学问为主,同时也参与政事。20余岁曾为委吏(仓库管理员)。又为乘田(畜牧管理员),都是低级管理人员,不算做官。50余岁时,孔子才真正做官,先为中都宰(县长),继而升为司空、司寇。他一生仕鲁仅四年左右,而任司寇时间最长,约三年左右。其间做过三个月代理宰相。代理宰相期间,和鲁国“三桓”(即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裔—-鲁司空孟孙氏、司马叔孙氏、司徒孟孙氏)发生了矛盾,结果孔子被迫辞官去鲁,从此开始“周游列国”,达13年。68岁时返回鲁国。晚年全力从事教育工作和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史料,主要是《论语》。此书是孔门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孔子生前除了极其短暂的从政生涯外,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死后一段时间也显得异常寂寞、冷清。然而,由于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美好理想;由于他创办私学,使儒家学派后继有人;由于他整理六经,为后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资料;更由于他毕生追求真理,执着躬行,坚守节操,成为他自己倡导的君子人格的榜样,春秋战国以后,经过儒家后学改造过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政治和社会的需要,被确立为统治思想,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则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融汇到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

孔子在哲学思想上注重人事,轻视鬼神,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举贤、清廉,对百姓富之、教之;在伦理道德上主张爱人、修身、齐家、慎独,强调忠、孝、节、义,培养君子人格。他一生从事教育,学识渊博、循循善诱,同弟子亲密无间,充满亲情。这一切都超越了国界,与全人类的感情息息相通,因而极易为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所理解、欢迎和接受。

2.2 释迦牟尼
佛学理论是由释迦牟尼(前543-前464)创立的。他原名乔达摩×悉达多,生在古印度东北部一个小小城邦的国王之家。释迦牟尼从懂事时起,他就在思索世界,思索人生。他发现人的一生-无论贫富贵贱,都是烦恼的一生,痛苦的一生,而生老病死更是折磨着每一个人,便立定志向,倾其毕生,想给人类寻求一条可以解脱的大道。为了这个高尚的目的,他抛弃了王国、妻儿和荣华富贵,毅然出家,拜访了许多有成就的高人。经过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禅中,他顺次经历禅那的四种境界,证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觉。从此以后,他便有了“佛陀”的尊号。

释迦牟尼所悟得的无上正觉,概其要点,就是以下五点:

(1)“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也就是说:宇宙是运动不居的,没有恒定的常驻,二者运动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绝对客观的。
(2)“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
(3)根据以上的宇宙观,他找到了人类痛苦的根源,那就是“无明”和“我执”。人们总喜欢把无常的世界看成是有常的、恒定的、永久的。于是便产生了各种贪欲,贪欲不除,痛苦不止。
(4)依照世界是一个整体的观点,凡事都是由因、缘、果相互促成,相互产生。
(5)宇宙是轮回的,善恶穷通都在相互转化,相互报应……。

释迦牟尼用这些基本认识,在深刻阐释人生的同时,指出了解脱人类痛苦和烦恼的大道,那就是正确认识世界,理解“十二因缘”,坚决地走上“八正道”的修炼之路。他自己在世间弘扬佛法四十五年。

2.3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1883),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在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高中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读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并获得博士学位。

青春年少的马克思前往科伦,担任《莱因报》编辑。先后发表了三篇关于摩塞河畔农区葡萄种植者贫困状况的通讯文章。随后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行论战,谴责普鲁士的新闻检查制度。马克思与燕妮结婚后迁居巴黎。为《德法年鉴》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他在文章中号召无产阶级群众争取实现“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40年代中期,马克思开始紧张地从事法国革命历史的研究。与《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法国大部分秘密工人协会的领袖、蒲鲁东以及巴黎《前进报》的编辑人员交往联系。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拜访马克思,他们在所有的理论领域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从此他俩志同道合工作,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马克思又着手撰写《神圣家族》,而且对十七和十八世纪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进行研究。

马克思的工作遭到法国当局者忌恨,法国内务部驱逐马克思和《前进报》其它工作人员离开巴黎。马克思途径吕特希前往布鲁塞尔。恩格斯到达布鲁塞尔后,马克思向他阐述了自己所确定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理论的主要特征。不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进行国际的宣传活动,准备在科学共产主义的基础上创立国际共产主义的组织。他们在布鲁塞尔建立了通讯委员会。

1847年6月初共产主义者同盟首届代表大会在伦敦开幕。随后,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哲学的贫困》在布鲁塞尔出版。紧接着,共产主义者同盟及布鲁塞尔区部改组,马克思当选为区部书记,并和恩格斯创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

马克思30岁时草拟《共产主义宣言》完成后,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在巴黎改组,马克思当选为主席。马克思与恩格斯离开巴黎,首先去美因茨,商谈建立工人协会的事宜。马克思和恩格斯再到科伦,立即着手筹办了《新莱因报》。

马克思的所作所为再次激怒统治集团,科伦陪审法庭审讯马克思、沙佩尔和拖奈德尔,控告他们号召人民拒绝纳税和举行武装起义,犯“煽动暴乱”之罪。科伦政府当局发驱逐马克思的命令。《新莱因报》红色终刊号(第301期)发行几千份后,马克思不得不“带着普法尔茨民主中央委员会的委托”前往巴黎。其间,恩格斯以士兵的身份投入巴登战场。

马克思在伦敦结织威廉•李卜克内西。过了两年,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在纽约出版。为揭示科伦共产党人审讯案始末,马克思的《揭露科伦共产党人审讯案》小册子在巴塞尔刊行。

40岁之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在柏林由弗兰茨•敦克尔出版社初版发行。马克思在他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开幕词和章程中指出,工人阶级的首要使命是夺取政权。马克思向国际委员会宣读通过了开幕词和章程,临时委员会转为中央委员会。

1865年12月,马克思完成传世巨著三卷本《资本论》的草稿。两年后,《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十年后,马克思完成并寄给白拉克《哥达纲领批判》一书。

马克思终其一生,自十九实际初叶至八十年代,辗转于德、法、英、比利时等国,悉心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和工人运动,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对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人类社会最终会迈向共产主义”的论述,给人类社会指明了一个前进的方向。
3 三位思想家人生轨迹之比较

要深入比较三位思想家的异同点,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本文只是这一方向的最初性工作。我们先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一些简要比较。

3.1 出生时的时代背景

在这一点上有相当的共同性,三人均出生于社会动乱的年代,而且各派思想异常活跃。

孔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中央权力衰落,诸侯割据,各种思想百花齐放。

释迦牟尼与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出生仅迟于孔子八年,当时的中印度有十六大国并立,无数小国林立,相互争斗不已。印度思想界的斗争十分激烈,出现了与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沙门思潮。这是当时的自由思想家及其派别的统称,其中包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他们的主张虽然不一,但否定吠陀的权威和婆罗门的政策、思想统治是一致的。此外,在下层人民中也掀起了一个抵制婆罗门教的新宗教运动。他们不崇拜吠陀中的神祗和不接受婆罗门的管理,反对用大量动物作为祭祀的牺牲,建立自己的庙宇等。沙门思潮和新宗教运动的出现,标志着婆罗门教在一些地区和群众中已风雨动摇。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释迦牟尼出家修行,创立了佛教。

马克思出生于十九世纪,迟于孔子和释迦牟尼2300多年,但当时的德国,“三十四个诸侯分割了国家政权;成百个关税区把德国内部互相封锁起来”。人民的处境十分艰难,德意志联邦正处在梅特涅统治集团的严密控制之下。一些思想进步人士迫切盼望德意志国家的统一。各种哲学思想也十分活跃。

3.2 出生的家庭和小时候的受教育情况

孔子出身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66岁时娶年青女子而生他,三岁就没有了父亲。他母亲是小妾,在家中没有地位就带他离家独住。幸亏母亲认字,因此,他从六岁起跟母亲读书,由于好学,把当时的传统礼教文化基本上全部学透。

释迦牟尼出身在一个国王之家,一周后母亲就去世,但幸亏有姨母代尽母职,因此,小时候生活条件很好,受到最好的教育,把印度当时的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吠陀经》和《奥义书》)学得相当透彻,但感觉它们均没有回答他所关心的问题。因此,他需要出家修行,自己寻求答案。

马克思出身在一个律师家庭,中等经济生活,受到正规的中学和高等教育,24岁就拿到哲学博士学位。当时,一位蛮有社会地位的人士在把马克思推荐给《莱因报》担任编辑时曾这样写道:“他一个人集中了卢梭、伏尔泰、费尔巴哈、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等的全部才能——我说的集中,不是杂凑——这就是你现在邀请的马克思博士。”

3.3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理想追求

孔子的性格“生而好礼”,从小就喜欢学习,非常要强,希望出人头地,当大官,享受祖先曾经有过的贵族生活,特别崇拜周公,因此,终身立志于恢复周公时代的社会生活。他原则性强,不迁就,因此,一生命运坎坷,但不屈不挠。

释迦牟尼的性格特别仁慈博爱,珍爱生命,喜欢思考,看到了人世间的各种痛苦现象,立定志向要找到一条解脱人类痛苦的大道。他主张众生平等,反对暴力。成佛后能感化各种人,上至国王下至贱民,均把他作为可以依靠的精神导师。

马克思喜欢学习和独立思考,他曾经说过:“凡是经不起我批判的东西就应该废弃,那怕这种观点是代表权威的。”看到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毫不犹豫地站在无产阶级这一边。根据他那时对于两个阶级之间矛盾性质的判断,认为是“不可调和的”。号召无产阶级组织起来,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因此,恩格斯说,“为人类工作,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由于这种性格,遭资产阶级忌恨,一生命运坎坷,但不屈不挠。
3.4人生主要从事的事业

孔子在30岁时已经奠定了治学、作人、为政等坚实的学问德业基础。一生以搞学问为主,同时也参与政事。20余岁曾为委吏(仓库管理员),又为乘田(畜牧管理员),都是低级管理人员,不算做官。50余岁时,孔子才真正做官,先为中都宰(县长),继而升为司空、司寇。他一生仕鲁仅四年左右,而任司寇时间最长,约三年左右。其间做过三个月代理宰相。代理宰相期间,和权贵发生了矛盾,由于坚持原则,结果孔子被迫辞官去鲁,从此开始“周游列国”,达13年。68岁时返回鲁国。晚年全力从事教育工作和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释迦牟尼29岁出家,35岁悟道,悟道后主要从事弘扬佛法的工作,度人无数,经过弟子的整理,留下了大量的佛教典籍—佛经。

马克思看到富人生活和近代工人赤贫之间的显著矛盾,坚定不移动地站在穷人方面,用笔和行动与资产阶级斗争。他发展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后来就成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理论武器。

3.5 主要经历的人生苦难

孔子从小就尝到生活的艰难,在家中受到大娘的虐待。17岁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满腹经纶但不被重用,有大量弟子终生追随聊以自慰。早年丧父丧母,晚年丧子丧妻,丧爱徒,遭遇多次打击。

释迦牟尼年轻时看到众生的“老、病、死”就觉得很痛苦,抛弃一切出家求道,给家人带来了一定的痛苦。悟道后也经受了父母的去世、儿子妻子的去世、两位心爱的徒弟的去世等事情,由于已经明白了因果关系,故没有太大的痛苦。最大的打击是提婆达多对佛教团体的分裂。

马克思走上斗争之路后,与人很难相处,每次工作时间都很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失业状态,经常被房东讨债。幸亏有恩格斯的不时接济,勉强维持生计。有两子两女因生活贫困而夭折,晚年心爱的夫人和长女的先后去世受到较大打击。

我们可以从三个人的寿命中也可以看出所经历的人生苦难的程度,释迦牟尼活了80岁,孔子73岁,而最晚出生的马克思只有66岁。
3.6 主要取得的成就和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主要成就是兴办教育,而且基本上普及到平民,为当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形成了儒家学派,而且使儒家学派后继有人。其次,把他以前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整理(六经),为后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资料;第三,以自己掌握的丰富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时代特征,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哲学思想,指出了通向理想社会的道路。第四,由于他毕生追求真理,执着躬行,坚守节操,成为他自己倡导的君子人格的榜样,封建社会确立以后,经过儒家后学改造过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政治和社会的需要,被确立为统治思想,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则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融汇到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

释迦牟尼的主要成就是创立了佛教,他提出的“众生平等”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当时社会四种姓不平等的制度。他使成千上万的人解除了精神上的痛苦,为当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形成了佛教团体,而且使佛教传到世界很多地方,成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次,他通过刻苦修行,证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谛,通过弟子们的努力,总结成佛教经典,为人类社会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第三,通过他一生的严以律己,以身示范,成为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品格最为完美者,被很多国家和民族作为永远的学习榜样。

马克思的主要成就是建立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并被很多国家的无产阶级选为指导思想,使他们战胜了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其次,也利用自己的理论,亲身参与并领导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第三,一生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为无产阶级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但不足之处,对于夺取政权以后如何进行建设,涉及不多,致使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无所遵循,乃至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变化。
4 总结

纵观孔子、释迦牟尼、马克思三位伟大思想家之生平及其人生轨迹,可以概见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正是这些相同和相异之处,才导致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相类和区别之处。

共同点:
(1)从小就爱思考天下大事。
(2)出生在一个哲学思想十分活跃,各学术流派百家争鸣的时代。经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和思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个哲学思想体系。通过百家争呜,各种哲学问题,如本体论、宇宙论、人生理想论和心性论等都有了发韧和展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鼎盛局面。他们的思想逐渐得到认同和接受,从而影响深远。
(3)不断地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使之成为一个哲学或宗教派别。
(4)人生都经历过大的挫折和打击,体验过社会不和谐对人的危害。所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终于有所成就。

不同点:
孔子、释迦牟尼所处时代是2500多年前,中国和印度封建割据、社会分裂时代,而马克思则处于十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快速发展、阶级矛盾难于调和的时代。所以,孔子创立了以“仁爱”为本的儒家学派,释迦牟尼创立了以轮回果报为核心的佛教,而马克思则创立了阶级斗争学说。他们从不同的哲学思想出发,谋求世界和人类的和谐。

我们确信,孔子、释迦牟尼和马克思三人,无愧于人类历史上伟大思想家的荣誉,他们毕生追求和创立的思想,必将为人类走向和谐,发挥无穷的感召力和十分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深入探究他们思想的精髓。

致谢:感谢舒蕾女士为本文所作的部分文字输入工作。本文初稿完成后,多位朋友提出了宝贵意见,他们是戚心源研究员,邓子美教授,王宏刚研究员,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时评:进一步解放思想力求有所突破,郑州晚报,2008年03月26日。
[2] 刘 芳,解放思想,源起何处,终于何方?解放日报,2007-12-04。
[3] 梁启超,思想解放,《欧游心影录》中一篇文章,写于1919年。
[4] 曹尧德,宋均平,杨佐仁著,孔子传,天涯在线书库: http://www.tianyabook.com/ renwu2005/js/ c/ chaoraode/kzz/index.html.
[5] 卡尔•马克思年谱,网址:http://www.181855.com/mks/mnianpu.htm.
[6] [德] H.E.西格里斯特 著述,罗章龙译,顾俊礼校,马克思传,为人类工作——马克思生活记述,根据柏林论坛出版社1954年版译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三月第一版。
[7] 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
附录1:释迦牟尼年谱
年龄 主要事迹
1 公元前543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出生于古印度东北部一个小小城邦的国王之家。父亲净饭王51岁,母亲摩耶王后41岁。当时的中印度有十六大国并立,无数小国林立,相互争斗不止。诞生7天后母亲因病去世,由姨母抚养。阿夷道人为太子占卜,见太子三十二相,四体金色,顶有肉髻,便说:“若是治理国家,会成为转轮王,若是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只恨我年纪已大,看不到佛兴了。”
2 父亲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者波提为后。
3 摩诃生下自己的儿子难陀,但仍把扶养悉达多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经常给他讲故事,并教他读书识字。
4 悉达多生性忧郁寡欢,喜欢沉思默想。
5 净饭王为了让太子辨识象、马、羊之车,凡是儿童所喜欢的东西无不给与。
7 出宫旅行,游喜马拉雅山,问出了“梵天是谁创造的?”见到了动物与人类世界的弱肉强食。为了解答太子的很多疑问,净饭王聘请婆罗门学者婆密多罗给太子作老师,教授《吠陀经》等学问。
8~10 随婆密多罗学习《吠陀经》,见到病苦,老苦,死苦。
11 学完《吠陀经》,开讲经大会。老师评价“对《吠陀经》的理解,已远胜于我。”
12 拜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为师,学习武艺。
13~16 学习武艺。
17 射箭比赛,悉达多太子一箭射穿七鼓。父亲想用美女吸引他留恋世俗生活,他不感兴趣。比武招亲大会上征服醉象而赢得耶输陀罗公主的芳心。
18 通过思索,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个苦难的世界,想寻找一条脱离苦海的道路。
19 与表妹天臂城耶输陀罗公主结婚。
20 继续思索让人类能脱离苦海的道路。因感觉生老病死的迅速,生出要周游天下去为全人类寻找自救道路的想法。太子要出游的念头被父王知道,遭禁锢。在妻子劝说下自学《奥义书》。
21~28 自学《奥义书》。
29 学完十余部《奥义书》,没有寻觅到解决人生烦恼、痛苦的方法。是年生子罗睺罗。见到沙门,知道有出家一条道路,感于时间紧迫,克服一切障碍出家求道。
30 桥陈如等五人跟随,见到各种修苦行的人。拜跋伽仙人为师,很失望。说服前来追寻自己的国师婆密多罗。
31 南下摩揭陀国,路过歌利国时得以结识歌利王,成为好朋友。拜访阿罗蓝仙人,学习禅定的方法。但没有找到解脱老病死三大苦难的方法。
32 来到摩揭陀国的王舍城附近,见到摩揭陀国的国王频婆裟罗,成为终身好朋友。
33 继续苦修。
34 继续苦修。拜访迦帝盘提大师,明白“求人不如求己,求神不如求心”的道理。
35 六年苦行,形体瘦弱,体悟到修苦行并非解脱之道,放弃苦行,前往伽耶山附近的泥连山河畔,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养,五位随侍比丘误以为佛陀退转道心,不告而别。他独自于菩提树下思索解脱之道,最终达到大彻大悟的至境。他对天地、人间朗声说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缘聚则合,缘散则离。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然后前往鹿野苑度化五比丘,说四谛法,俗称“初转法轮”,此时佛、法、僧三宝正式完备。传授后又度化富家子耶舍及其亲友共50人为徒,形成最早的僧团组织。耶舍的父母亲也皈依佛陀,成为佛教的第一位优婆塞与优婆夷。
36 前往摩揭陀国度化三迦叶,收了一千名弟子,从此僧团组织的基础更稳固。
37 到达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王皈依佛陀,首先喊出“释迦牟尼”名号,并建竹林精舍,供佛陀安居及弘法使用。
38 佛陀率众在竹林精舍定居,并在此地开展为期五年的弘法。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人相继皈依佛陀,出家修行。
39 发生须提拿破戒事件,佛陀于是开始制定戒律。北方拘萨罗国舍卫城的须达多长者至竹林精舍拜谒佛陀,表明愿为佛陀建造精舍,请求佛陀带领比丘到舍卫城去弘法。
40 佛陀向频婆娑罗王告别,准备向拘萨罗国去弘法。在摩揭陀国作告别说法,“沾花微笑”,付法与大迦叶。自己带一部分人去拘萨罗国。
41 一边走一边弘法。
42 佛陀率众到达北方的拘萨罗国,安住在须达多长者所捐赠的祗园精舍,展开北方的弘法工作。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也皈依佛陀。
43 净饭王派大臣优陀夷前往拘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迎请佛陀回国。优陀夷皈依佛陀,出家做了比丘。佛陀回迦毗罗卫城,受到热烈地欢迎。提婆达多、阿那律、阿难、跋提、婆娑等王子相继追随佛陀出家。服侍群王族的理发师优婆离,属于四种姓中最下层的首陀罗,他请求允准皈依出家,佛陀欢喜为其剃度。从此,在佛陀的教团里不分阶级,提倡四种姓平等,凡是出家修行即一视平等。佛陀唯一的儿子罗睺罗出家。佛陀见弟弟难陀不是治国之才,一旦即位必造成国家、人民的灾难,便设计使他出家。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享年九十三岁。之后由阿那律摩诃那摩出任国王,管理迦毗罗卫国。佛陀的姨母摩诃夫人率领500宫女皈依佛陀出家,从此,女子也可以出家。佛陀的妻子耶输陀罗也出家。
44 继续在拘萨罗国弘扬佛法。有了比丘尼后,佛陀指定舍利弗、目犍连二人负责制定更严格的律条,要他们宣誓遵守。
45 继续在拘萨罗国弘扬佛法。罗睺罗问师父舍利弗:“师父,我快要做罗汉了吧?”“罗睺罗,你不该问的,你这一问,我就退你三级。”提婆达多生出嫉妒之心,怂恿波斯匿王的小儿子琉璃王子夺权。祗陀太子由于虔诚地信仰佛教,也请求撤去太子头衔,但未获同意。
46 提婆达多陷害佛陀,被揭发后他被撵到王舍城,结识阿锗世太子,怂恿他反叛。把频婆娑罗王软禁在密室,自己当了国王。
47 提婆达多从教团内部公开反叛佛陀,自立山头,分裂教团。释迦牟尼亲自去王舍城处理此事。
48 阿锗世王知道自己被提婆达多所骗,向老国王认错,正式接受王位。释迦牟尼在竹林精舍亲自说法,驳斥提婆达多的邪法。提婆达多作法自毙,被骗僧人归队。这件事对释迦牟尼打击较大。
49 挚友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去世,佛陀参加葬礼。
50 继续弘法,阿锗世王听佛陀说法。
51~60 佛陀继续在竹林精舍和祗园精舍两地弘法。
61~71 佛陀继续在竹林精舍和祗园精舍两地弘法。富楼那去输卢国弘扬佛法,取得很大成功。
72 拘萨罗国的琉璃王子政变,自立为王。琉璃王子因小时候曾在迦毗罗卫国受辱,出兵攻打迦毗罗卫国,被佛陀阻止三次。琉璃王第四度出兵,占领迦毗罗卫国。
73 拘萨罗国皇宫发生大火,琉璃王与从多妃子均被烧死。拘萨罗国与迦毗罗卫国并入摩揭陀国的版图。摩揭陀国的阿锗世王为救赎自己,正式皈依佛门。施仁政,爱百姓,终生护法。
74 继续弘法。
75 佛陀的独子罗睺罗去世。
76~77 继续弘法。
78 佛陀的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相继去世。妻子耶输陀罗也去世。阿锗世王准备攻打越祗国,为佛陀所劝止。
79 释迦牟尼渡恒河,前往越祗国与吠舍离国弘法。
80 佛陀在吠舍离城外的大林精舍病倒,两三个月后才渐渐恢复。佛陀在遮婆罗塔告诉弟子三个月后即将涅槃的消息。佛陀在波婆城接受铁匠纯陀供养的蘑菇,食后即感身体不适。临涅槃前,复化外道须跋陀罗,成为佛陀最后一个弟子。佛陀在拘那迦罗城的婆罗双树林,以吉祥之姿进入涅槃。最后时刻嘱咐阿难:“世人的得救不是靠我。第一,要靠佛法,第二,要靠自己”。佛陀灭后三个月,大迦叶在阿锗世王支持下,在王舍城灵鹫山七叶窟内召集500比丘举行“第一次结集”,以整理佛教经义。富兰那长老(跋波)等率领近千名比丘在七中窟举行结集,世称“大众部结集”,是为部派分裂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