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教科学化表述的一些思考

    |     2014年8月19日   |   新闻中心   |     评论已关闭   |    3569

http://www.wybuddhist.com   作者:崔维成,郑蓉

摘要:本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选择“社会责任”作为主题,非常具有时代的针对性。在过去的200多年里,由于人们对“现代科学”的盲目崇拜,导致当代人类陷入严重而有紧迫的道德危机。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曾说,“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但当今仍是科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以科学为方便,把佛教的道理用科学的方式来重新表述,形成一个人们比较容易能接受的佛学,然后向人们传播佛学,最后再逐步把人们引向佛教的实践之道可能是一条方便之道。我觉得,这应该是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一个重要宗旨。本文重点围绕科学及其标准以及佛学的科学化表述等相关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以供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宇宙,世界,能量,显能量,暗能量,物质,显物质,暗物质,意识,心识,三世轮回,因果律,科学,科学标准。
1 引言
本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选择“社会责任”作为主题,非常具有时代的针对性。在过去的200多年里,西方主导的“现代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绝大的提高,由此导致了人们对“现代科学”的崇拜,以为它能解决一切问题。人们唯科学之马首是瞻,以科学为标准取舍一切,对人类社会道德水平起过重大约束作用的宗教,被视为与科学背道而驰的迷信和愚昧,而现代科学本身是一个没有善恶的工具,不能承担对人类道德的约束作用,由此导致当代人类陷入严重而有紧迫的道德危机[1]。
宗教与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两大表现形式,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他们产生的目的不同。宗教的起源是对于人群的管理,人类进入原始公社制度的一定阶段后开始出现,侧重于对人生所关心的问题的解答,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过得快乐,让社会更加和谐。宗教强调信仰的作用,从对自然现象、自然物和祖先的崇拜发展到对神的崇拜;自部落宗教、民族宗教发展到世界宗教。由于长期的历史的发展,宗教已在人们,特别是在宗教信仰者中间的精神与习俗的生活中产生了强大的影响。而科学的起源是个人的好奇,是个别或部分人士对宇宙世界变化现象的解释或运行规律的预测,科学强调理性的归纳和演绎。但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宗教家在解答人们对宇宙与人生各种现象的疑问时需要科学;科学的建立需要立足在一定的基本假设或公理之上,而对于基本假设或公理,人们也只能采取信仰与否的态度。因此,科学本身也包含宗教的特征。从起源的历史来看,他们原本是结合的,后来随着学科的细分而逐步分开,他们本质上应该是互补的学科。但由于宗教家与科学家的地位与权力之争就导致宗教与科学的冲突,一会儿宗教占上风如中世纪的西方,一会儿科学占上风如近代欧洲直至现今的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于社会的管理者而言,宗教与科学都是需要的,除非他们已经发展到完全的融合。
当今是科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尽管在地球上的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政府倡导宗教信仰自由,但由于他们所信奉的是有神教(即有一个人格化的上帝创造了整个宇宙),它与现代天文学和考古学所获得的证据不符,而被一些重量级的科学家所质疑,如英国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他2010年出版的新书《伟大设计》(The Grand Design)中提到:宇宙并不是由上帝创造的,由于诸如引力定律法则的既定存在下,宇宙可以“无中生有”,在一无所有中“诞生”。这与佛教中的缘起性空理论非常相似。由于西方人对现代科学的崇拜以及有神教依据科学标准检验所出现的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力逐步下降,也导致宗教对西方人的伦理道德的约束力在下降,而当今的现代科学还没有能力来填补道德说教的功能,使信仰有神教的人群的道德水准也在下降。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科学文明始终是不分开的,大体上由儒、道、佛三家来体现,他们都是宗教中含有科学,科学中含有宗教。在儒、道、佛三家中,儒和道是中国本土先民创立的,而佛教是从印度引进的,他们经过斗争到融合,现在的佛学体系最为庞大和系统,几乎可以完全覆盖儒学和道学。佛学从它自身的分类就有五科:声明(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学问,相当于现代的语言学)、工巧明(包括的范围很广,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工巧明处”称: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医方明(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因明(印度逻辑学)和内明(佛教专门的修行证悟方法)。儒道佛本身也是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从西汉至清朝的2000多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得以立足世界就是靠儒道佛学,而且在这个2000多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均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这说明儒道佛学在社会管理中是有它独特的价值的。但由于后期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勾心斗角,导致鸦片战争输给西方列强,甲午战争输给日本,在中国大地出现了“五四革命”,一部分激进青年把中国的落后全部归结到儒道佛的传统文化身上,喊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用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学彻底取代东方的传统哲学和科学,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宗教对中国人伦理道德的约束力几乎彻底摧毁,而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现代科学,对个人伦理道德的教育均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所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由于人类道德水准的下滑,作为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的现代科学也被人类滥用,由此产生出很多不和谐的社会问题,如由于人自身的思想、言语、行动的不一致而导致的精神病和神经病;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和谐而导致的种族冲突、宗教冲突、领土冲突;由于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而导致的大量地震、海啸、飓风等灾难。现代科学对这些冲突和灾难似乎束手无策,对精神病和神经病的预防和治疗也远跟不上需求。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19世纪威胁人类的是肺病,20世纪是癌症,21世纪是精神病与神经病”[2]。
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目前均还在不断地发展着,迄今为止,对于宗教与科学,均没有世界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人对宗教和科学均有不同的概念。本文不对宗教的定义和起源作深入的探讨,有兴趣的读者可从维基百科的知识深入。但归纳起来,世界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宗教,有神教和无神教。有神教主张有一个人格化的神(称为上帝或真主)创造了世界并对人类的善恶行为在其死后作出判决,善大者死后进天堂,恶大者死后下地狱。在世界的三大宗教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就属于有神教。无神教不承认有一个“超人化”的神,而是认为宇宙世界本来就有的,总是按一定的规律不断地运行变化着。在世界的三大宗教中,佛教就是无神教的代表。我国先民自己创立的儒教和道教本质上也是无神教。
但由于“文革”的影响,人们对宗教的误解非常深,对于佛教究竟是有神教还是无神教很多人都没有搞清,个别很高层的领导在谈到共产党员是否能信仰宗教时,就说,“宗教信仰者是有神论者,而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所以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3]。“宗教与科学水火不容”、“宗教是科学的死敌”,仍是时下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宗教与科学所持的基本观念[4]。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晚年花了10多年时间研究世界上的哲学与宗教,他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82-183页)。在谈到科学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宗教时,他说:“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
由于现代科学在解决很多自然科学技术问题的同时,又引发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当代的一些思想家和哲学家已经开始反思。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曾说,“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也曾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以科学为方便,把佛教的道理用科学的方式来重新表述,形成一个人们比较容易能接受的佛学,然后向人们传播佛学,最后再逐步把人们引向佛教可能是一条方便之道。我觉得,这应该是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一个重要宗旨。在科学和宗教还没有发展到统一之前,对于社会管理者来说,科学和宗教都是需要的,但如何让中国的管理者理解和接受佛教则是我们信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关佛学与科学相互关系的论文已经很多,归纳起来,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不同说(佛法非科学),高低说(佛法优于科学或科学优于佛学),互补说。本文主张互补说,既对社会的和谐有好处,也对佛学和科学本身的发展有好处。把两种学说的优点结合起来,克服各自的不足,最终可以形成爱因斯坦所期待的能解释宇宙世界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统一理论,可以称为宇宙科学或宇宙宗教,因为在那个层面上,宗教与科学已经完全趋于一致了。本文重点围绕科学及其标准以及佛教的科学化表述等相关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以供大家批评指正。
2 关于科学的定义及其标准的理解
对于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家一直试图给科学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性的定义但并不很成功。实际上,由于科学一词从来就没有严格定义过,所以会引起一系列的混乱和无谓的争论。比如: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中医是否是科学?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是什么?科学与哲学、宗教的区别又是什么?等等。本文第一作者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时曾对现有的四种定义作过分析[5],发现每一种定义都存在不足,曾给出过自己的定义: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性思维方式形成的一种不包含自相矛盾的又能反映现实世界某种现象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有了科学的定义,我们就要讨论判断是否科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对于科学标准,从维基百科中可以查到很复杂的内涵。一个理论被认为是科学的至少应满足逻辑、经验、社会、历史和法律标准中的绝大多数条件,每一方面均有几条标准。本文作者曾提出对于是否符合科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判断[5]:
(1)范围性:任何一门科学必须要有明确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不能包罗万象;
(2)基本假设没有被证伪:所有科学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最基本的假设在科学上通常被称为公理,公理最好没有被证伪或在一定的使用范围内是成立的。一旦找到一个反例,就说明这个假设不是公理。
(3)理性:所有科学的结论都必须是能从公理出发,采用理性思维的方式(即采用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导出。
(4)系统性:任何一门科学基本上都是把所研究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对于系统内部的各种现象,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解释,即科学内部不包含自相矛盾的概念和方法。
(5)可检验性:对于究竟是否能反映现实世界某种现象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必须要能够经得起检验,无论是采用重复试验的方式或是寻找统计规律的方式。

佛教典籍中包含了大量科学的元素,但所有的佛教典籍都不是科学著作,因此,如果简单地用科学标准去检测每一部佛经,则很难说它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重新表述佛学。
3 如何用科学的方法重新表述佛学
3.1 基本概念
如果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表述佛学,必须首先清晰界定几个基本概念。在定义这些概念之前,还需要有一个认识必须统一,那就是所有的概念是我们人类自己为了交流的需要而创立的,把整个宇宙分为内部(我的)和外部(非我的)也是我们人类自身的一种划分,宇宙本身并不因为这个划分而有增减。另外,我们所说的外部环境,唯物主义哲学喜欢把它称为客观实在其实并不客观,而是我们自己的感觉。离开人类的感觉谈存在对我们人类而言其实没有意义。由我们感觉出来的东西是否需要把它定义为客观也是一个可以思考的问题,因为从现象上来说,如果我们安排10个科学家去考察同一件事情,如果这件事情稍微复杂一点,则10个人描述的结果其实都是不同的。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其实是由一个或几个科学家对某一事件的考察结果。另外,科学家是否能感觉宇宙的全部也是一个疑问。现在的科学已经能证明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光谱中的可见光一个频段,耳朵只能听音谱中的一个频段。如果依据同理推测,则科学家的意识所能感知的外部环境可能也是所有内容中的一个很小部分。因此,把人类称为宇宙中最高等的生命其实也是我们人类的自封,而没有其它的科学证据。
在这一节中,我们先统一几个本文所要用到的基本概念。

(1)时间、空间与坐标系
时间与空间是我们人类用于描述宇宙世界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基本参数,自古有之。在十七世纪诞生的牛顿力学中,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是相互独立的。这个时空观念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诞生才被改变。在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但时间与空间不再绝对独立,观察者在不同的相对速度或不同时空结构的测量点,所测量到的时间的流逝是不同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的时空观念可能还会出现。
人类为了定量地描述宇宙世界的运行变化规律,发明了数学这样一种抽象语言。在数学语言中,坐标系是一个基本用语,其定义为:对于一个n维系统,能够使每一个点和一组(n个)标量构成一一对应的系统。对于每一个坐标系,它有原点和坐标轴构成。通常人们规定坐标轴的左边为负,原点为零(非正非负),右边为正。对于标量,只用一维坐标系,对于平面,则用二维坐标系,对于空间则需要用三维坐标系。如果再考虑时间,这就是牛顿力学或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所采用的四维时空坐标体系。如果把现在的时间定为原点,则时间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2)物质、意识与能量
现在地球上绝大多数人信奉唯物主义,所谓的“现代科学”也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唯物主义信仰者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由物质和意识所构成的,但物质是第一性的,即意识必须依赖于物质才能存在,意识不能单独存在。过去定义物质是指静止质量不为零的东西,意识是动物的神经反应,依赖于神经而存在,当动物或人出生时意识就与生命同在,是一种自我感受、自我存在感与对外界感受的综合体现。当动物的身体死亡后意识也随即消亡。如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检验,这些定义已经存在诸多自相矛盾的东西,更不能包含世界现象的全部,例如植物究竟是否有意识。因此,又产生了能量、场、反物质、暗物质、暗能量等很多新的概念。现在已经发现很多物质没有质量,而且质量也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它随速度改变而变。如果要说物质是第一性的,则最初的物质从何而来,要么引入是上帝创造的,要么说本来就有的。如果说上帝创造的,上帝又从何而来,又只能说本来就有的。如果说意识依赖于神经而存在,则频死体验中所观察到的很多意识现象又无法解释。另外,现代科学所立足的几大守恒定律如“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现在都遇到困难[6]。因此,单纯从科学性角度来说,我们就可以挑出唯物主义哲学中很多自相矛盾的东西,更何况由信仰它而导致的人类道德水准的下滑。因此,我们有必要跳出唯物主义的思维框架来重新定义物质和意识,而为了说清楚物质和意识的概念,我们还必须引入能量的概念。

物质与能量是物理学中引入的两个概念,但它们的内涵也一直在变。迄今为止,物质在科学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静止质量不为零的东西。物质也常用来泛称所有组成可观测物体的成份。在早期的物理学中,表示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称为质量,质量被认为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能量是某一个物理系统对其他的物理系统做功的能力。一个物体所含的总能量奠基于其质量。但在现代物理学中,这些概念都在发生变化。首先,质量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它随着物体的速度改变而改变。其次,能量也可以不用表现为物质、动能或是电磁能的方式而储存在一个系统中,也即能量可以不依赖于物质而单独存在于宇宙中。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又告诉人们,物质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本文作者建议,把能量定义为宇宙运动和变化的基本属性,是宇宙的固有属性,相当于佛教中的自性。这种属性在坐标系中也是连续的,有正有负,正的就是我们现在科学上所说的能量,负的可用于描述现代科学上所说的暗能量,相当于佛教中所说的心识。如何定义能量的这个运动变化属性是我们科学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物质与意识本质上是一种能量的积聚。如果我们用质量来定义物质的属性,则质量在坐标系中也可以是有正有负。对应于正质量的物质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物质,更精确一点说,是显物质,对应于负质量的物质可以称为暗物质,让它对应于哲学上所说的意识。这样,所用的基本概念就大为减少。当然如何测量负质量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样,描述宇宙中现象时只需要用能量和物质两个概念。另外,能量与物质的分界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测量质量的仪器的精度提高而不断移动。能量只具有时间属性,而物质同时具有时空特性。任何一种物质都是能量积聚的一个结果,能量的积聚和物质的分解是宇宙自身固有的特性。这样,物质和意识都是能量所生,也都可以转化为能量。一说能量就指在空间上是无穷大,而一说物质就指空间上是有限的。

(3) 宇宙、世界及维数
宇宙与世界在目前的科学中似乎没有区分,经常是混用的甚至合用,统称宇宙世界,由此造成了很多的误解。本文建议回到其原始的定义,“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就是指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也即宇宙是指无穷大和无穷久远。如果采用这样的规定,问宇宙的起源、宇宙的边际、宇宙的中心之类的问题就没有意义。换一句话说,通过这样一种定义,回避了被释迦牟尼佛认为没有意义的哲学上的第一性问题。宇宙是永不停歇地变化的,要问宇宙的变化是周期性的还是非周期性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宇宙的变化周期也是无穷大。宇宙固有的运动变化特性称为能量,能量的积聚产生出我们人类可以感知的万事万物,我们可以称为物质,这种广义的物质包括所有的生命。

“世界”这个词本从佛经中传来,世表时间的迁流,与宙的意思相同,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表空间的划分,与宇的意思相同,有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十方。在佛经中,一个日月围绕照耀之下的时空,称为一个世界;1000个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有三个千连乘,所以也常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以我们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这里的“千”应该理解为数量级比较好,而不要把它僵化为就是一个精确数。佛教中定义一个大千世界是一佛所教化的国土,每个佛所教化的大千世界的范围其实也是不同的。我们人类所处的大千世界称为娑婆世界,现在处于释迦牟尼佛教化的末法时期。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什么概念的世界,依据佛教中的原始定义,它在我们的时空概念上应该是有限的,时间上按成、住、坏、空的规律循环变化,但每次变化的周期可能是不同的。这是世界与前面定义的宇宙概念的本质区别。所以,为了描述问题的清晰,我们建议把宇宙和世界的概念区分开,还是回到它们最初的定义。这样,世界就有起始的问题,就有边界的问题,就有第一推动力的问题。宇宙与世界的关系与能量与物质的关系非常相似,世界的变空就相当于物质转化为能量,而世界的形成就相当于能量积聚为物质,两者只是尺度上的区别,前者是宇观的尺度而后者是纳观的尺度。

根据这样的定义,我们现在科学上所探讨的所谓宇宙起源的问题本质上应该是某个世界的起源问题,比如说太阳系的起源、银河系的起源等。

关于宇宙和世界的概念,完全可以用系统的概念来类比,宇宙是最大的系统,它由无数个大千世界这样的系统所构成,每个大千世界又可以划分为109数量级的小世界组成,每个小世界就相当于一个太阳系,我们人类所处的太阳系有一个恒星(太阳)、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五大矮行星(谷神星、冥王星、阋神星(原齐娜)、鸟神星、塞德娜)、很多小天体、很多卫星等。其它世界也只有一个恒星,但行星和矮行星的数量不见得与太阳系相同。如果把世界完全类比于系统的概念,则太阳系内的每个星球如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还可以看成是一个世界,我们地球上的人类依种族、宗教、地域等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世界,这是对佛教定义的世界概念往细观方向的延伸。其次,我们也可以把几个大千世界合在一起的星系、超星系称为世界,这是对佛教定义的世界概念往宇观方向的延伸,但不管如何延伸,世界总是有边有际有始有终这个性质不变。这样一来,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论来描述宇宙和世界的运行变化规律。
要描述宇宙和世界的运行变化规律就需要采用数学模型。要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一个系统的行为,必须要建立坐标系。四维的时空是我们人类普遍能感知的,四维的时空坐标系统是西方现代科学发端时的牛顿力学所采用的,一度它被认为是绝对真理。后来人们发现它不能解释天文望远镜中所观察到的世界现象,也不足以描述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一切微观现象。为了解释这些宇宙世界和微观世界中所观察到的用牛顿力学不能解释的异常现象,科学家们又创立了许多新理论,如相对论、弦理论和量子力学等。在弦理论中,科学家们预言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实际上可能有更多的维度,如10,11甚至26,但究竟是多少维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即使弦理论发展成熟,它与相对论一样,也不能证明这就是终极的揭示世界运行变化规律的理论。
(5)生命与人
生命没有公认的定义,不同的科学家曾提出过各种定义。现在所说的生命泛指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生命个体通常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个体的更替中经过自然选择发生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学则是以研究生命为中心的科学。根据这样的定义,我们熟悉的动物固然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那矿物是否就没有生命呢,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在维基百科中,人被定义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及直立行走的物种。线粒体DNA与化石证明人类大约于20万年前起源于东非。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具有抽象思维、语言、自我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能力,加之人类直立的身体导致人类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动,使得人类对工具的使用远超出我们人类肉眼可见的其它任何物种。由此也导致人类中的绝大多数人认为,人类是最高等智慧的生命。但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大问题。
与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一样,人类是社会性的。人尤其擅长用口头、手势与书面语言来表达自我、交换意见以及组织。人类创造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到国家再到联合国。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宗教制度、价值观以及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具有审美的观念,再加之人类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相对大的大脑,人类创造了语言、宗教、艺术、以及科学。人类希望能够理解并改造环境,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导致了高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虽然人类不是唯一使用工具的物种,但是人类是已知的唯一会用火、会穿衣、会烹调食物及其他高级技术的物种。
本文作者建议,无论是生命还是人都理解为是能量的积聚,是物质的一种形式,能量的负性(我们再把它称为情感性或精神性)越强,其生命的特征就越强,能量的正性(我们把它称为物质性)越高,其物体的特征就越强。动物是精神性大于物质性到我们人类可测量程度的物质的积聚,矿物是物质性大于精神性到我们人类可测量程度的物质的积聚,介于动物和矿物之间的物质被称为植物。

(6)佛学及其基本内容
如果要用科学的方法表述佛学,首先必须定义什么是佛学。本文所说的佛学是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和他的追随者解释宇宙中一切器世界和有情生命世界变化规律的有精密条理的学理,也即是佛法,而佛教是佛陀释迦牟尼和他的追随者对一切有情生命的教育。

从现存的佛典资料来看,佛陀出家的动机乃至后来创教立说,都与当时的社会和时势直接相关。佛陀深切地感受到在奴隶制压迫和大自然威胁下人生的种种苦难,他所关心的是解脱人生苦难、实践宗教道德的人生哲学问题。他对当时思想界共同关心和讨论的形而上学问题,如宇宙是有边还是无边,有起始还是无起始等等,他当时是回避不谈的。原始佛教的理论核心是“四谛”说,佛教的人生观就是基于这个理论而展开的。“四谛”是佛教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现象的客观反映和经验总结,它逻辑地阐发了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缘起论”是构造佛教全部教义的理论基石,所有佛教理论都是依据缘起论的根本原理建立起来的。所谓缘起,也就是说“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离开了关系和条件,就不可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佛教根据缘起的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人生现象,认为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组合体。佛教还根据缘起的原理将人生命的全过程分为十二个不同的阶段,称为“十二因缘”。从十二因缘的序列构成来看,从“无明”到“老死”,人生经历了由无明引发的处于同一生命序列上的互为因果关系的十二种变化现象。佛教从分析人生过程出发,继而又联系发展到整个宇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处于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因果关系之中。因此,在缘起论的基础上佛教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的三大命题,被认为是揭示人生本质的三个基本论点,也是佛教在理论上区别于其它宗教和哲学的根本性标志。同样,由于佛教以缘起的理论对世界现象进行了科学性的分析和理论论证,使佛教富有了宇宙观的学问。所以,我们又可以说,缘起论是佛教建立宇宙认识论的哲学基础。
“四谛”的组织是以苦谛为根本,以道谛作为人生解脱的理想途径,强调离苦得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佛教认为人生是苦难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的苦痛,其原因就在于人对现实世界的无明、执着。”无常”和”无我”乃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明白无常无我的道理,是生命产生痛苦的根源。人生的理想在于断除现实生活所带来的种种烦恼和痛苦。所以在佛教看来,正视现实人生,行八正道,是获得一切善、根除一切恶的理想法门,是觉悟人生,进入解脱境界的关键。
“八正道”是佛教培养和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修养的行动规范。“八正道”在“四谛”中属于道谛的范畴,是佛教的解脱法门,即佛教的方法论。“八正道”所涉及的是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个方面。佛教在强调具有健全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特别强调建立健全的精神生活。佛教非常重视理智和道德的开发与培养。人生观和世界观,伦理学和方法论,是佛教所涉及的哲学理论的四个主要方面,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是统一不可分割的。
佛教的思想理论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丰富的辨证哲理。佛教往往以一种极为平静的心态,理性地去思考问题,辨证地看待问题,逻辑地分析问题,这种洞察事物的方法,与现代科学上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与科学最为相容。
释迦牟尼佛是一切佛法之本。佛在世时,大众亲问佛说,没有文字记录。佛示寂后,诸圣弟子凭记忆把所闻佛法结集,称为遗教。初五百年间,由迦叶、阿难等传持佛法,称为小乘佛法。至阿育王时,佛法开始盛行,但由于大家的理解和修证程度不同,分裂也由此始。至五百年间,有二十部派之多,称为部派佛教时期。佛所说大乘教法,由窟外大众暨文殊弥勒结集,与小乘佛法并流行于世,然在初五百年间,全印所宏传者,唯小乘为盛。五百年后有马鸣菩萨兴世,外攘异道,内抑小乘,使大乘佛法开始盛行。沿至佛灭千一百年间,大乘又分为空有二宗。佛法传至中国后先后形成小乘二宗(俱舍、成实)和大乘八宗(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律、净土、密) [7]。
3.2 佛学的主要科学观点

根据上节所界定的一些基本概念,则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的一些表述方法重新叙述佛学的一些主要科学观点并提供相应的科学证据或提出让科学家进行科学检验的方法。由于佛教包含的内容很多,不是我们几个人或一篇文章所能归纳得完的,因此,本文只能是示范性质的,今后需要我们更多的人把佛教的科学观点整理出来,构成一个系统的佛学。佛学是融哲学与科学于一体的,是一种比现代科学更广义的科学。

(1)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宇宙有无数个世界构成。
强调宇宙无边无际有很多佛经的依据,如《大般若经•初品放光说》:「世尊从三昧起,以天眼观世界……出大光明,遍照三千世界,从三千世界,遍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如是……」。《阿弥陀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就是说极乐世界距这地球相隔了十万亿座星云。佛教对宇宙的认识归结于释迦牟尼佛通过修行后打开天眼所见,佛由地球向上下四方观察,发现除了我们所在的「三千大千世界」外,东西南北上下各方还有无数的这种世界。从前天文学界也有人假定宇宙是有穷的,可是这个假定终被高度的天文望远镜观察所否定。所以,宇宙的广漠无穷已经被现在的天文学所接受。对于无穷大的宇宙如何来划分,这是一个人为的事情,佛教中把无限的宇宙划分为无限个有限的世界,这在科学逻辑上是合理的,而且如果把佛教中定义的我们所在的裟婆世界解读为银河系,其恒星的数量级也是一致的。此处需要确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佛教中提出的“打开天眼才能认识宇宙实相”的这样一种与科学上完全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2)世界是有限的,一说世界就有起源的问题和边界的问题,世界按成、住、坏、空的规律循环变化。
对于世界的起源,佛教也有很多叙述。如《华严经》:「世界之初先成虚空,次成无色界,再成色界,再次成欲界。」我们人类是欲界中的一道生命。关于世界是轮回的科学证据正在逐步被发现。作为2010年十大科学新闻的“宇宙周期不断循环”就为这个问题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方向。2010年11月,亚美尼亚埃里温物理研究院的瓦赫•古萨德扬(Vahe Gurzadyan)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发表的研究论文称,美国航空航天局的WMAP探测卫星发现的证据显示,微波背景辐射中存在一种同心圆环结构。彭罗斯解释,CMB中的同心圆环结构意味着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永劫循环。一个宇宙周期终结时,会引发新的大爆炸,产生新的“一世”,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周期,这样不断循环。此次发现的圆环结构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世”宇宙以前的旧“一世”遗留下来的痕迹。彭罗斯认为,宇宙不是产生于大爆炸而是经过一个连续的永劫循环。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并非是一切的开始,它只是一系列大爆炸中最近的一次。而每当宇宙变得疲劳时,就会以大爆炸来重建世界。依据我们本文的定义,他们所说的宇宙应该就是指我们所生存的裟婆世界,即银河系。
(3)宇宙中的生命生活在三界六道之中。
按照佛教如《华严经》,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按欲望的程度最多可以分为三界,分别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世界都有三界的,有些世界可能只有无色界,有些世界可能有无色界和色界,而我们所处的裟婆世界是三界具足。裟婆世界中的三界又可分为六道,分别是地狱、畜生、饿鬼、人、阿修罗、天。前五道均在欲界中,天道包括欲界6层,色界18层和无色界4层。如何证明三界的存在是一个关键。可以把这个问题划分成几个问题来逐步深入,首先如何证明比人类智慧高的天人存在。

关于天人的存在,前台大校长李嗣涔教授提供了一种证明手段。在上世纪八十年,在钱学森先生的支持下,中国大陆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此事也影响到了台湾。台湾中研院也征招部分科学家开展这个领域的研究。李嗣涔教授经过近十八年科学实验的检验,特异功能中的手指识字(第三眼)、意念书写、移物、鉆孔、突破空间障碍、意识生物工程均被反覆不断的实验证实,尽管这些实验的结果仍无法由目前已经知道的物理、生物及脑科学来解释。在此基础上,他意外地发现了新的“信息场”,提出了“高层次生命可能存在”的新观点[8-10]。类似这样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地做下去,可以按照佛学的指引,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试验来进行。

(4)每个生命都是经历生、老、病、死轮回的,轮回时并不局限于自己所生存的世界。
关于生命的轮回转世可以先从人类开始。人是轮回转世的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如目前国际学术界开始流行的催眠法和频死体验是两种方法,更有说服力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对具前世记忆儿童的回忆的调查研究。一个人这一生的形体死亡了,心灵又转到另一个新生婴儿身上,刚学会说话,这个小孩就能回忆起上一生的经历,而且与他前生有关的人会为其证实,这种现象叫转世。西藏的“活佛转世”的理论根据就是这个。如果能确证有一个人是转世的,则表明所有人甚至所有生命体都是转世的。现在,西方国家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其中,美国的易安•史蒂文森博士(IAN STEVENSON)是这个领域的杰出研究代表。他通过收集、验证具有前世记忆的儿童的案例来研究转世的可能性及有关现象。史蒂文森是弗吉尼亚大学的一位讲席教授,他用了40年的时间收集了2600个2至7岁孩子的案例。这些孩子尽管很年幼,但他们知道远在千百里之外的村镇的具体情况和发生在十几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事情的细节。很多孩子甚至可以说出其它种族的语言。这些案例的很多细节都被史蒂文森教授的研究小组仔细地核实。其中的一些案例收集在他的著作《具有前世记忆的儿童:关于转生的问题》一书中。史蒂文森教授还收集了200个有关胎记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那些孩子说自己在前世死于被子弹或利器刺穿与胎记相应的部位。在17个这样的案例中,史蒂文森教授获得了相关的尸体解剖报告等医学记录,证实相关人员的死亡过程确如孩子叙述的那样。这些案例记录在史蒂文森教授的另外一本书《转世和生物学的交点》中。

另外一种类型的研究是受试者在精神医生的指导下在催眠状态中进行前世回溯。“催眠”一词其实并不是准确的翻译,因为在这个状态下,人并没有入睡,脑电波也和入睡时不同。而且,从脑电波来看,有的精神医生可以使受试者达到和传统的催眠不同的意识状态。这种状态其实更类似于佛家或道家的打坐入定。在精神集中的状态下,受试者可以接触到自己更深层的意识,经历久远的过去,同时其现实的意识仍在起作用。在入定回溯的研究者中,最有名的可能是布莱恩•魏斯博士(BRAIN WEISS),他的第一本著作《多次前世,多位大师》已发行了二百万册,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中译本名为《前世今生》也曾在台湾畅销。魏斯博士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耶鲁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比兹堡大学和迈阿密大学。在其后11年中,就任迈阿密西奈山医学中心的精神科主任。

轮回转世到底是否存在,从目前获得的数据上看,有以下理由显示转世的可能性:
1) 很多关于儿童前世记忆的案例被严谨的学者存盘、确认。
2) 受试者关于前世细节的回忆与历史相符,并且同时期、同地域的前世案例也相互印证。
3) 受试者回忆出他们根本无法知道的古代的语言和文字。
4) 有一些案例显示不同的受试者(如亲友)独立回忆出相同的人物和事件,细节吻合。
5) 受试者对前世创痛的回忆使他们今生的恐惧症和长期性疼痛消失。
以上这些事实很难单纯用幻觉来解释。当然可以用超感知能力(ESP)或全息宇宙观来解释这一现象,但这种解释和轮回一样目前还没有被西方主流科学界接受,所以被称为超心理学。在21世纪,它很有可能成为科学的一部分。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这些研究者有没有可能造假?从打假的角度,这个可能性不大: 1) 这些人有的本来就是学术界人士,如因研究儿童前世记忆而著称的STEVENSON博士是一位讲席教授(属于最为杰出的一类教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 他们没有伪造数据的动机,发表轮回的证据不会对他们的晋升有任何帮助。相反,一些人甚至在早期不愿意发表这些研究,担心对自己的学术前途产生负面影响。 3) 他们的数据无论对轮回是证实还是证伪,对他们的研究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对西方科学来说,证伪对他们的学术前途可能更有益处,因为西方科学不承认轮回。 4) 他们没有为自己的信仰找证据或做宗教宣传的动机,有的人甚至受到宗教信徒的骚扰,因为西方宗教不承认轮回。 5) 他们获得的信息在很多方面互相印证。6) 相信轮回转世的人都知道善恶有报,没有人敢撒谎害人害己。 7) 这类书在西方社会很少能成为畅销书,有的书甚至很难在书店找到,赚稿费的动机不是很大。

能够提供轮回转世最好证据的当然是佛法证悟者,比如班禅、达赖、大宝法王等,如果他们能够与科学家合作,把他们转世的证据提供给科学家进行核实确认,这对人们相信和接受佛学具有极大的作用。

(5)除了天道以外,鬼道也是存在的,而且绝大多数人死后是进入鬼道。
关于鬼道存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通过灵媒(Mediumship)与鬼对话,目前这方面研究的论文非常丰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文献的综述[11,12]。关于地狱及阿修罗道的生命的存在目前似乎还没有证据。有修行的佛学大师如果能够给科学家指示一点更清晰的方向,则对弘扬佛法可能极其有作用。佛法中因果理论中与当前现代科学的最大分歧就是三界六道及其轮回。如果把这些概念能用科学的方法说清楚,则接受佛学的主要障碍就得以扫除。

(6)生命轮回的种子称为心识,心识不生不灭,心识可以单独存在。
佛教哲学关于生命起源与当今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主要差别在于是否有独立的心识存在。佛教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定律,称为心识的连续迁流性,即心识可以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从无始以来,心识始终处在连续不断的迁流之中。这一定律是三世因果轮回的基础,也是过去最受唯物主义哲学批判的东西。

人类的心识可以与身体分开,塔特教授曾经成功地用一位有特异功能的少女做过一次实验[6]。这种实验如果能够更多一点就更有说服力。另一种方法就是频死体验。近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国家的精神学家和医生开展了濒临死亡经验研究。濒临死亡经验(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是指一些重病人濒临死亡状态,经过抢救活了过来。在心脏停止跳动和复活之间,病人的灵魂仍有感知并经历了一些奇异的事件。对这些经历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人死亡后的一些状态以及灵魂是否存在。也有的濒临死亡经验是发生在遭遇事故被抢救生还者的身上。研究结果表明,心跳停止后又复苏的人群中,4%—18%有过濒死体验。用其它理由解释濒死体验都难免牵强附会。人心脏停跳后,由于供血切断,脑功能会急剧下降。心率和脑输出数据显示,在心跳停止的短短10多秒内,脑电波变平了,这意味着大脑关停了。荷兰退休心脏病专家皮姆•劳梅尔长期致力于濒死体验研究,他把这种状态下的大脑比做一个拔掉电源的电脑,不能产生幻觉,也不能做任何事。从1988年起,劳梅尔开始研究344名心跳停止后的“复活者”,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文章称,18%的“复活者”能够回忆起他们即将死亡时的部分细节,7%是深度濒死体验者。研究还发现,濒死体验与生理、心理、医药作用无关。他认为,“大脑与意识的关系,就像是电视机与电视节目一样。打开电视机,你就可以看到电视节目。电视机只是接收设备,大脑也一样。关闭电视机,你就什么也看不到,但是节目仍然存在,无论大脑是否工作,意识应该都存在。”塞姆•帕尼亚(Sam Parnia)研究濒死体验时展开了一种独到的方式进行。他在医院病床的天花板下方放一块板子,天花板与板子之间放一些小物体(只有他自己知道是什么,没告诉任何人),这些小物体只有从天花板往下看时才能看见。如果病人在濒临死亡活过来后能说出天花板下面板子上的物体是什么,就可以证明这个病人的灵魂确实离体,并如同案例所说的飘到天花板位置了。在他对濒死病人进行实验时,其中有7个被救回的病人醒来后能说出自己灵魂离体时看到的景象,特别是正确地说出了板子上的小物体。塞姆的实验取得了成功,他不避讳地提出了意识独立于大脑而存在的论点。这一领域的研究初步证明了离开肉体的心识的存在以及心识的连续性。现在也有比较著名的科学家承认在人的身体之外,独立存在着一个心识。如1963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爵士艾克理说:“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1981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史柏理博士也说:“人的自我是一种崭新的或必要的非物质。”这在生理科学上也同样得到印证,加拿大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潘菲特博士也认为人类并不仅是只有物质的躯体,必然兼有无形的非物质灵魂。诚如英国基勒学院的麦楷博士所说的那样:“至今仍无一种已知的学说足以推翻艾氏与史氏两人的‘生物有灵魂’理论”[13]。

(7)宇宙和世界均按照因果律来运行,“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对于因果律,这本来也是整个科学立足的基础。因为科学家相信宇宙世界的运行有规律可寻,这是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对于宏观世界,我们采用系统论来描述问题,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用输入、输出、支撑和约束四个要素来描述,如果把系统本身连同支撑和约束称为“因”,把输入称为“缘”,把输出称为“果”,则一个系统的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因果模型[14]。因果理论在现代科学中被搞乱源于解释微观世界中的量子现象,玻尔所倡导的“哥本哈根解释”放弃因果律,导致他与爱因斯坦争吵了四十年。本文作者曾经也分析过,如果爱因斯坦在辩论中引入“心识力”,则量子力学的现象完全可以在遵守因果律的框架下给予解释[15]。在生命世界里如何来证明因果律需要我们作出更多的努力。

(8)意识不等于心识。
按照佛学,唯物主义哲学中所定义的意识可以分成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耳朵具有听的功能,鼻子具有嗅觉,舌头具有味觉,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分别称为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不生不灭的心识实际是指阿赖耶识,它记录人的善恶业力行为,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通过频死体念、催眠、禅定、不自觉的心识与身体分离等多种手段来验证心识的存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9)佛教是一元的世界观。
目前的宗教大致可分为一元和二元的世界观。印度婆罗门教,执大地为梵天所造;基督、犹太、伊斯兰,执人为上帝配置,人不管如何修行,均受上帝支配而不能成为上帝,故它们是二元的宗教。而佛教是一元的宗教,人通过修行皆可成佛,众生与佛平等。我国的儒教、道教本质上也是一元的宗教。除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一元的世界观,还可以从生命的构成上来理解一元的世界观。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二元世界观强调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的元素构成的,由此也主张把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我及与我相关的外部世界,把我说成主观的,而把外部世界说成是客观的。而佛教中无论是物质的身体还是意识中的心识,他们本质上都是能量,能量也就是宇宙,我是宇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我顺着宇宙的运行规律而行事,则一切就很和谐,我就感觉到幸福,如果我逆着宇宙的运行规律而行事,佛教中称为“无明”,则会遭来恶报,也给自己带来痛苦烦恼。

(10)佛教认为人类的痛苦和烦恼源于无明和我执。
佛学是一元的世界观,人与宇宙本为一体,把它分为我的和非我的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称为“我执”,也是没有正确的世界观的缘故(称为无明)。这两个原因是人类所有痛苦和烦恼的根本原因。因此,消除人类痛苦和烦恼的方法也就是破除无明和我执。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就是针对不同的有情众生,讲述如何来消除痛苦和烦恼,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
在《大智度论》中,有一外道长爪梵志挑战佛陀,言:“我一切法不受”(我拒绝承认一切观念、理论。)佛问:“汝一切法不受,是见受否?”(那么,你自己这个观念,接不接受?若接受,若不接受,皆是自我矛盾)。此即是不完整定理及Halting Problem之核心症结。当此系统能self-reference(有“自我”之观念)时,便会有不可挽救之矛盾存在。故佛法必得破除观念认知中之“我”(我执)方得证入实相。龙树菩萨在其“中观论颂”中,便是以种种论辩,导出众生由我执、法执所产生之种种观念,悉皆是自我矛盾,故不得成立。若吾人能冷静的、细密的思考,终当亦能了解“自我”之假相,进而得到解脱。

(11)佛教提出了破除无明和我执需要修行,由小乘的八正道到大乘的六波罗密,只有开悟了才能认识真正的宇宙世界。
佛教认为人有很大潜力,通过佛教中介绍的各种修行方法可以开发这种潜力,最多可以达到六种神通的境界,因此,加强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也能逐步证明佛教中提出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如果证明了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是正确的,则对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可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佛学对现代科学的可能指导
现代科学对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有深入细致的研究,许多结论比佛学更具体和量化。但对精神现象的研究没有佛学深入,而生命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体,许多生命现象用现代科学无法解释,但用佛学来解释就很容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互补的。
由于人类在过去的200多年里有些走入误区,很多人认定了科学是最先进的,为了让人们醒悟,有修行功夫的高僧大德不妨用一些神通作为方便,先把人类从科学的“火宅”中引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佛门中有许多科学解释不了的异常现象如舍利现象、尸身不腐、虹身现象、穿墙透壁、伏藏开取等,资助科学家进行正式的研究,让这些科学家来为佛学作出说明。当人们接受了佛学是科学,并且认识到佛学有可以指导科学的能力后,“信”才能产生,有了“信”,人们才真会投入实践,开始按照佛教的教义进行严格的修行,才能真正体会到佛学的不可思议之处。只有很多人相信并按照佛学的道理来做人做事,佛法对人间的帮助作用才能显现。否则,我们还将继续处于“宝珠蒙尘”的状态。

太虚认为[7],科学以经验为基础,长处是确实可靠,不足之处是欠缺普遍性。哲学凭借思辩,优点是覆盖面宽,但缺点是缺乏可靠性。唯有佛学集科学、哲学之优点于一身,且超出之。“佛学与通常科学、哲学不同:科学家以五官感觉为工具,根据其所得之经验而归纳之,其所得结论为种种之学问,此学问恒确而不遍,属部分的。至哲学家,则以一种假设为根据而论宇宙事物,其结论为普遍的,然恒患不确。盖确而遍,惟佛学为能;而又有超常之觉者,所谓‘无上正遍觉’,彼于事事物物万有之相,皆能体妙入微,人得此觉即为无上正遍觉者,即‘佛陀’也。然则佛学非科学之确定一物一事而不移,亦非其他哲学之超人生而恒不切实际也。”
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质的毁灭只是现象灭,本体不灭,因为就在物质毁灭的同时,能量产生了。一灭一生,只是转变,因此灭不是真的灭,生不是真的生。因为物质能够转变为能量,所以它决不能有固定不变的本体,同时也不能说它没有本体。
医药之发达,日新月异,然而一病未平,一病又起,治疗始终赶不上病菌的脚步。医学不可能有一日将人类的病完全消除。佛法言,病由业生,业由心生,病乃是由心中之贪嗔痴,转为伤人伤己之行为(造恶业)而起。故虽然从前难治的疾病得到控制,人之恶业未停,则新的疾病一定会层出不穷。治身病是标,治心之三毒(贪嗔痴)方是治本。这也是为什么,行慈悲、做善事、修禅定(心平静则减少贪欲嗔恚)能对健康有所助益。

《华严经》的世界观,不是简单地描述世界的构成与方位,更侧重以多维角度、相对概念来论述世界间的多重关系。在《华严经》中写道:“宇宙中有无数的微尘,在每一个小如芥子的微尘中,却有无量广大无限的世界存在;如是重重无尽……在一微毫内,可以呈现无限广大的国土;在一芥子中,佛陀可以为众多有情宣讲佛法……”这种大小互融、一多相摄的理念,在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之前,人们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只有在思想和心胸极为开阔的佛教徒中,默默地流传和被信奉着。

被称为雪域铁人的藏传佛教嘎举派祖师米拉日巴尊者,在经过长期的苦行修持后,证悟了极高的成就。有一次,他派遣自己的得意门生惹琼瓦去印度学习深奥的密宗法门,当惹琼瓦学成归来后,心生骄慢,觉得自己学会了自己的老师也不懂的深奥佛法。但他的这一不好心态被正在归途迎接他的米拉日巴尊者以神通获知了,为了折服惹琼瓦傲慢的心态,米拉日巴尊者以神通降下了拳头大小的冰雹。此时尊者自己躲在了路边一只废弃的牛角内,但奇怪的是,牛角没有变大,尊者的身体没有变小,但尊者却稳稳地安住在牛角内,并且对被冰雹打得抱头到处寻觅躲藏处的惹琼瓦说:“我心爱的弟子,赶紧进来躲避冰雹吧,我会把牛角内宽敞的地方让给你。”惹琼瓦目睹这一神奇的景象时,目瞪口呆,但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进入那小小的牛角内,顿时羞愧无比,向尊者忏悔。这种牛角不变大、身体不变小却可以互融互摄的神通,正是《华严经》事事无碍境界的真实再现。《维摩诘经》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不但在不同空间内的大小世界可以互摄,即使在不同时间内,仍然没有任何障碍。佛陀当年在古印度用了49年的时间,宣讲了各种经典,在普通人以平常的眼光看来,这些都已经过去了。我们只能从各种史料和浩如烟海的佛经文献中想象当年的盛况,无法令历史的情景重演和再现。但在佛教的观念来说,过去和现在乃至未来的时间,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在宽广无限的多维时空中,没有绝对的过去和未来,时间的三世不过是一种单一模式下的认识产物,在一位证悟者看来,亲自见证已经发生的过去,并没有任何障碍。伟大的哲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人们可以乘坐一架超光速的飞行物,那么在他的眼中时光可以倒流,普通人以为已经过去的事情会历历在目地展现在他眼前。这并不是神话,被认为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聪明的爱因斯坦的理论已经验证了这点。虽然以目前的科技尚无法客观实际验证,但他的理论的科学性现在已被普遍接受。或许令爱因斯坦没有想到的是,不但相对论理论早在他之前千年之久的佛经中已有论述,在佛教内部也不断有亲自验证者出现。我国隋朝时期的智者大师即是其一。
智者大师是汉传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一生勤奋修持,著书立说,开创宗派,功绩丰伟,被誉为“东土小释迦”。大师早年拜入已证入大乘加行道(现在很难证悟到的一种较高境界)果位的慧思大师门下,学习教观。有一次,他在念诵《妙法莲华经》至药王品的时候,证得“法华三昧”的定境,亲自见证了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的场面。出定后,将“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的境界陈述给慧思大师,大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当然,佛法中所描述的这种事事无碍、穿越时空的境界,并非人类的分别思维所能领会,必须在定中,以一种直观的特殊无分别智方能亲证。
如何把这些现象提供给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来进行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5 佛学可纠现代科学之偏
迄今为止的现代科学对科学家及掌握科学知识的人的伦理道德的研究涉及得很少,而且把这部分的功能留给哲学来承担。但现代科学所立足的唯物主义哲学对现今很多的伦理道德要求如民主、法制、人权、平等、公平、正义等没有给出自圆其说的解释。佛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伦理学与科学是一体,因此,如果把整个佛学吸收进广义的科学的范畴,这对改善科学家甚至整个掌握科学知识的人类的良知道德是非常有作用的。近代很多名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16]。如孙中山的“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早期马克思哲学宣传者李石岑:“我认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果上加一层保证”。沈家祯博士:“我本人是科学家,但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佛教的《般若经》、《入胎经》、《楞严经》等经论对大到宇宙自然,小到人体本身的生老病死都进行了客观辩证的阐释,且越来越得到了近代和现代科学的证明,而佛教高僧的虹化现象,也只有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加以解释”。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博士:“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心的真义”。爱因斯坦:“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对我来说,人类应该感谢释迦牟尼佛和耶稣那样的人物,远比应该感谢所有创造性的好奇的头脑的成就要多得多。”埃德温•阿若德:“我常说,而且将一直这么说,在佛教与科学之间存在着一股智慧的粘合力”。“我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一遍又一遍的说,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艾基尔顿•巴普铁斯特《超然的佛教科学》:“在面对原子方面,科学不能给人以确切的保证,而佛教完全可以应付原子的挑战,这是因为佛教超凡的智慧始于科学所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地方。这对从事佛学研究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通过佛教的禅定,原子的成分构成物质的过程,便可如实看到或觉察到。而物质的生与灭所引起的忧伤与痛苦均源于所谓的‘灵魂’或‘梵我’等法执之妄见,这便是佛经里所阐述的”。

6 总结
当今时代,天下灾难频传,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减少人对大自然的恐惧,更增加了人对同类的恐惧,防盗门越做越多。天地失调起源于人类社会责任意识的淡漠,不断的追求名利与物欲,人伦道德不断地下滑,这种状况只有佛法能够救助。但由于过去200多年养成的对科学的崇拜,一时还不能彻底消除。因此,佛门中人如何以科学为方便,通过反复地比较科学和佛学,让人们明白科学不是最高的学问,人不是最智慧的生命,由此,逐步把人们从崇拜“现代科学”的“战天斗地”引导到尊重宇宙的“敬天畏地”,让人的内心和谐,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本文围绕这一思路谈了一些很肤浅的认识,归纳一下,有以下几个主要的观点:

(1)宗教与科学本是互补的,起源时的目的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但随着双方的不断发展,相互之间在范围上呈现出覆盖趋势;
(2)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本质上是宗教家与科学家的权力与地位之争,如果采用科学的标准来处理,则佛学经得起检验。
(3)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与现代科学的融合性最好,但佛教经典由于采用的表述方法与现代科学不同,因此,有必要采用现代科学的方式重新叙述佛学。
(4)佛学融哲学和科学于一体,大于现代科学,也经得起科学标准的检验,因此,佛学还能指导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尤其是生命科学。当代著名科学家朱清时教授的一些研究成果也说明了这一点[17,18]。
(5)科学采用观察现象、归纳演绎和推理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而佛学提倡的通过修行开发人本有的潜能,又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两种方法的结合可能对突破前沿科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6) 现代科学只是改造世界的一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在有良知道德的人手里才能造福人类,否则有可能给人类和其它生命带来祸害。因此,在给人传播科学知识之前,应首先加强伦理道德的教育,也即是哲学的教育,而佛学正好具有这一功能。因此,如果把佛学与现代科学完全融合成一个大科学,可以称为宇宙科学,则可以同时达到提升科学知识水平和人类的社会责任的目的。因此,信佛人应努力沿这一方向做去。

参考文献
[1] 学诚法师, 宗教是医治道德痼疾的有效之方, 来自:佛教在线,  时间:2013-12-8 .
[2] 刘雨虹编,云深不知处:南怀瑾先生辞世周年纪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9月。第69页。
[3] 朱維群,共產黨員不能信仰宗教,2011-12-16,來源︰人民網 http:// www. chinamil. com.cn/ big5/ll/2011-12/16/content_4743627.htm。
[4] 陈兵,佛学与科学融通之省思,http:// read.goodweb.cn/ news/ news_view.asp? newsid=92727。
[5] 崔维成,康伯霖,关于科学发展观基本定义的一点见解,《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2009年8月总第63期),1-4。
[6] Tart, C. T., 1968. A psychophysiological study of out-of-body experiences in a selected subjec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62, 3-27.
[7] 太虚著,佛学常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
[8] 李嗣涔、郑美玲 (1998). 《人身极机密:人体X档案》,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9] 李嗣涔、郑美玲 (2000).《难以置信──科学家探寻神秘信息场》,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0] 李嗣涔、郑美玲 (2004).《难以置信II:寻访诸神的网站》,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1] Beischel, J. Contemporary Methods used in Laboratory-Based Mediumship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 Vol.71, 2007, pp.37-68.
[12] Beischel, J. Modern mediumship research: Experiments, experiences, and explanations. Parapsychology and Consciousness: First Annual Atlantic University Conference, Virginia Beach, Virginia, October, 2011.
[13] 慈诚罗珠堪布著,索达吉堪布译,前世今生论,智悲佛网制作,www.zhibeifw.Com
[14] 崔维成,康伯霖,因果律:佛法与科学的暗合,第6届宗教社会科学研讨会论文,2009年7月7~8日,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
[15] 崔维成,康伯霖,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8期(2008年10月总第55期),1-9。
[16] 索达吉堪布著,佛教科学论,http://www.fosss.org/jcxs/fjkxl.htm.
[17] 朱清时,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发布时间:2009-04-13 来源: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18] 朱清时,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現代科学与佛学谈宇宙的本体, 中国书法在线,2012年10月,http://www.zgsf.com.cn/forum.php
索达吉堪布的评语:本文结构严谨、主题鲜明、论据较充分。对于佛学与科学大体分析,并深入论述对社会核心责任的思考,眼光高瞻,具有时代价值,然对于科学的理解及佛学的解析,似乎仅是一家的片面之谈。虽有济世的热情及利他之心,同时具有一定专业水平,但若能对社会责任改善上着重论述更有利他实用价值。(P293)